34號公報,針對『不以短期交易為目的金融資產』,

可從原本的『交易目的』改列為『備供出貨』、『持有到期』,

有效掩飾金融投資損失,造成損失越大,ROE越高的怪現象。

(原本交易目的項下,是不能改列其他資產的。)

注意事項:
1.34號公報採逐季評價,部份集團的轉投資公司,今年股價落差大,第四季有作帳急迫性。
2.轉投資公司會計原則採「供備出售」,其作帳後有結帳的可能性。
3.持股達10%以上轉投資公司,其賣出持股後必須公告,對其轉投資公司作帳行情,以持股比高

或帳上價值大者。

34號公報影響一:金融股盈餘翻來覆去
要影響對象的原因,對於不少的銀行、證券、壽險業者來說,轉投資效益常是重要獲利來源,公司滿手金融商品

,三十四號公報實施之後,財報變動的狀況自然最為明顯。

,三十四號公報恐會造成部份金融股的投資難度提高,但從另一角度來想,股價波動變得劇烈之後,投資人藉由

個股選擇權套利的空間也就變大了,因此,散戶不妨可以開始留意「行情冷到不行」的個股選擇權,鎖定金控股

相關標的,觀察是否出現較為明確的套利機會。

34號公報影響二: 銀行證券業商機驟減
在三十四號公報之下,衍生性商品玩得愈兇,會計成本也就愈高,既然衍生性商品的操作狀況將會影響公司盈餘

數字或股東權益,成為公司財報帳面的一項變數,那麼對於有心維持穩健財務表現的業者來說,必然也會降低衍

生性商品的著墨,如此一來,發行衍生性商品的銀行、證券業者難免遭到業務量減少的衝擊,多少影響業者獲利

空間。

34號公報影響三: 賺錢不代表就能配股

舉例,如果公司今年賺了十億元,但「備供出售」部位同樣損失了十億元,雖然損益表上仍可看到十億元的盈餘

,但公司卻發不出股利,因為賺到的十億元,全部都得提撥作為「特別盈餘公積」。

三十四號公報實施之後,不排除會出現「配股能力低於獲利能力」,甚至是「公司賺錢卻無力配股」的怪異現象

,也就因為如此,當個股的股東權益受到備供出售部位影響時,就算無礙於帳面上的獲利金額,但恐怕仍將引起

市場警覺,進而壓抑股價空間。相較於金融股,三十四號公報對傳產或電子股來說,影響層面或許單純一些。

34號公報影響四: 電子股地雷提前引爆
公司若有「凸鎚」狀況,「地雷」不會拖到最後一刻才赫然引爆,而是會在財報當中陸續出現脫軌演出。由於多數

上市櫃業者多會藉由遠期外匯規避匯率風險,因此觀察重點或許可以放在期貨、選擇權等部份,某種程度來說,在

期貨及選擇權部份著墨較多者,相對較有可能是公司熱衷於衍生性商品的財務槓桿操作,受到三十四號公報衝擊的

風險也較高。

35號公報,針對『固定資產』未能有效發揮應有效能或產值,

先算出固定資產a『帳面價值』,

再計算固定資產b『淨變現價值 & 繼續使用能產生的價值,取其高者。』

a與b比較,如果產生『資產減損』,則加計在『營業外收支』,營業利益會減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jj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