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信報專欄作家、人稱「散戶股神」的曹仁超,從21歲開始學習投資股票,以港幣5,000元(約新台幣20,600元)進入港股,到現在已經翻了四萬倍,積累近港幣2億元(約新台幣8.22億元)的身家,這個過程中,他不做實業,只靠投資。
出身寒微、只有香港中學學歷的他,在香港第一財經大報「信報」上開闢「投資者日記」專欄,35年來一直是香港散戶的投資指南,自稱「老曹」的他,被香港散戶尊稱「曹Sir」、「平民股神」、「草根股神」。這個從「平民窟」走出來的股神,雖然銜著金湯池匙出身,但卻未曾感受到家族的富貴。
原名「曹志明」的曹仁超,1947年在上海出生。祖父是英美煙草公司在中國的總代理,堪稱大買辦家族,為躲避國共內戰前往香港投靠父親,不過,自1949年後開始公私合營,以及父親在港去世,曹仁超與家人成了真正的無產階級。
曹仁超中學畢業後的前兩年,在紡織廠與假髮廠打工,最大的收穫是結識了他的太太,兩人結髮至今。
立志要「發達」的曹仁超,在朋友介紹下進入證券業,從學徒做起,他還在外面幫人打字、教英文。
不過,曹仁超發現證券公司的資料室有很多年報,都是英文的,英語很好的曹仁超看完之後和客戶侃侃而談,並向報社投稿,獲得「明報晚報」編輯林山木的青睞。
林山木,這位英國留學歸來的潮汕才子,有一個響亮的筆名-林行止,他以專欄在金庸退出傳媒江湖後,被稱為「香江第一健筆」。
圖像式記憶 財報過目不忘
曹志明的筆名曹仁超也來自林山木。曹仁超擁有圖像式記憶力,對財報數據過目不忘,給他取了筆名「曹仁超」,反過來讀就是-「超人曹」,以此稱讚曹仁超的強記過人。
林山木後來開創香港知名的財經報紙「信報」。曹仁超也追隨而至,入股5%,成為報社第二大股東;此後「林行止」的政經專欄和曹仁超的「投資者日記」專欄,成為「信報」的兩大品牌專欄。
現在,曹仁超開始將興趣轉移到A股。這位追求趨勢的投資者認為「中國正在行大運」,他又苦練普通話,不過,鑽研A股目的已不是「發達」,而是要將自己的多年心得化為一部「葵花寶典」。
由「投資者日記」到「投資者周報」,曹仁超已經進入半退休狀態,香港有媒體指出,曹仁超打算年底自信報離職並就此封筆,由教人賺錢到怎麼用錢。
在給女兒的一封信中,他寫道:「... 他們(中國作家)誤以為煩惱與財富有關,但其實問題的重點,在於我們對金錢的態度!... 沒有金錢,我們很難感到幸福,因此人人必須擁有一定財富才可快樂。惟金錢達到一定水平後,更多的財富並不能帶來更大的幸福感,則是事實。」
他把財產作了處理,除了留給妻女,剩下的資產都要投到慈善事業中。他的精力也逐步用在慈善上,「北京農家女」項目就是他的資助對象。
半退休狀態 資產規劃公益
受基督教影響,過了耳順之年的曹仁超發現,擁有巨額財富之後,回饋社會更重要,開始將目光轉移到公益上,「北京農家女學校」便是曹仁超主要捐款對象,他每年將自己出書的稿費全都捐給學校,並在圖書扉頁刊載「農家女實用技能培訓學校」(是北京昌平區一所面向農村婦女的公益性、非性營利性、非學歷培訓學校)的資料。
曹仁超表示,其實自己從未拜訪過農家女學校,選擇捐助農家女學校,主因是母親出身農家,識字不多,希望以一己之力,改變農家女的命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