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買權證,第一個會注意的,是「隱含波動率」的數字,「隱含波動率」是掌櫃用來衡量該檔權證貴or便宜的指標。

 

「隱含波動率」和權證的價格呈正比,當隱含波動率過高時,代表這權證的價格太貴,並不適合買。「隱含波動率」的高低,沒有一定的標準,必須和「歷史波動率」來做比較,但所有權證清一色,「隱含波動率」都遠遠高於歷史波動率。

今年開始,各券商發行權證,已經沒有IPO股權分散的問題,取而代之的,是券商必須負擔造市的責任。所以,我們可以看到所有權證的上下3~5檔,都有幾十張,或是幾百張的單子掛在那邊,有時候一天成交沒半張,買賣單也高高掛在那。

券商造市掛出來的價格,是電腦按照選擇權的理論價格來做計算,理論價格有標準的公式,而這公式有一個影響非常大的因子。就是「隱含波動率」的假設。當「隱含波動率」估得高一些時,權證的價格就會貴一點;反之,把「隱含波動率」估得低一點時,權證的價格就會比較便宜。

券商發行權證,第一天掛牌在市場上交易時,所有的籌碼都在券商手上,照理說,只要掛外盤價即可,不需要掛內盤價,因為根本沒有籌碼,但曾看過第一天掛牌的權證,即使都沒有成交的記錄,也都會把內外盤價掛出來。

當所有的籌碼都在券商手中,要賣東西,當然是賣得愈貴愈好,因為價格的控制權完全在券商的手中,若投資人看好某檔權證,勢必要付出比合理還要高的代價去買。當權證從券商的手中銷售出去,變成流通的籌碼時,券商再視標的股的變化,來決定買進現股做避險,或是從市場上把權證買回來。因為「隱含波動率」設得很高,所以券商避險的時間、數量也比較從容,反正已經賺在手裏了。

目前,權證市場的交易量仍然不多,券商對價格有絕對的主導權,若從這樣的角度來看,權證根本不能玩,因為一開始就是在一個不公平的競賽中,投資人付出高於合理的成本,才能取得理想的權證。而取得權證之後,即做有股票上漲,要賣出權證獲利了結時,價格的決定仍是在券商。

發行券商會說,我用這個「隱含波動率」賣出去,雖然比歷史波動率高出很多,但是當投資人要賣回來時,券商仍是用同樣的波動率去掛內外盤價,對投資人而言並不吃虧。

但實務上,我們會發現,券商造市的品質良莠不齊,最常見的問題是,買賣報價差距過大,中間跳個3~5檔;另一方面,買賣價格是否掛得夠厚,所謂夠厚,就是內外盤張數要夠多,才能在瞬間行情變化時,滿足短時間湧進的單子。

因此,雖然價格的控制權決定在券商,但只要熟悉遊戲規則,仔細觀察券商的造市情況,慎選權證發行的券商,這樣才不至於吃了發行券商的悶虧。

現在買權證,第一個會注意的,是券商的「造市品質」,要觀察內外盤報價,是否貼得夠緊,最好連一檔的空間都沒有,例如:8.00買、8.05賣,中間沒有其他價格可以塞。

再來要長期觀察,每間不同的發行券商,是否能維持穩定的「隱含波動率」,最怕的是初掛牌時,用很高的「隱含波動率」把籌碼倒給散戶,到後來,用比較低的「隱含波動率」將權證回收;最好的是,「隱含波動率」能夠逐步上揚,這樣投資人才能享受到勝利的利潤。

至於那些券商的「造市品質」該如何判斷,就必須靠長期的觀察。好的造市品質,取決於內外盤價格的夠緊、夠厚,以及「隱含波動率」保持長期穩定。挑正確的券商後,再去參考到期日、價內價外等其他的因素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jj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